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七月份各大汽车销量情况:
从数据可以得到,汽车销量同比都呈负增长,没有身处汽车行业的人可能感觉没那么明显,我是从事汽车生产线的制造商,对于汽车目前的寒冬市场感同身受,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介绍一下目前汽车市场的不好。
1,本人是从事汽车装备公司,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做生产汽车的自动化线体,按往年的话现在是非常忙碌的,天天加班到深夜的,汽车厂自动化改造,将手工线改为自动线,或新车型上市追加新车型改造,各大汽车厂高温假放假期间正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但是今天确跟往年大有不同,今年市场不景气,各大汽车厂订单减少,产量降低,利润没有达到事业计划,线体的改造就少了,公司为减轻市场低迷带来的压力也开始减员,控制公司人数或更多的采用外协,外协通俗一点就是临时工,不用买社保,做一天算一天。
2,各大汽车优惠供应商力度大大加大,一方面市场低迷,生产的车卖不出去,库存很多,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城市国5的汽车将没有资料上本地车牌,国家政策的打击下,很多汽车厂对于国5的车型更是打出了4到6折的超高优惠力度,为的就是不惜一切手段清库存。
3,一般汽车厂都是进行两班倒生产,而且在生产线设计时都有规定一定的节拍,为的就是保证产量,但最近很多汽车厂纷纷采取了上三放四的生产模式,休息时间从员工的年假或调休里扣去,没得扣的就补扣工资,或年底加班补回来。真是因为没有订单,库存太大,只能被迫减产。
全球汽车市场的寒冬已至,但这一轮只是小冰河期,平稳过渡之后会迎来一种全新的且健康的生态。
关于汽车行业的寒冬是否已至,作为汽车行业分析员应该是有话语权的;以车市数十年来的持续增长而忽然下跌,车企为搏市场出现的绝无仅有的大幅官降、二三线车企需求各种资本甚至直接卖牌,这些现象在2018~2019年接踵出现绝对预示了寒冬已至,而上游零部件企业裁员更加印证了这一说法。
知名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如:博世、博格华纳、大陆、舍费勒、固特异等,在近期均公布了裁员计划,其中比较夸张裁员的企业还有马勒的在2020年底预计裁员10%,不过博世不见得会更轻松;因为博世之所以能称雄是因柴油领域有绝对话语权,然而在全球最大的两大汽车市场中国市场和北美市场中,柴油动力都已不再是主流。
而钟情于柴油动力的欧洲汽车市场也在转型过渡期,柴油机燃烧做功产生的排放物以氮氧化物和颗粒物为主,这是会大大降低空气质量的物质;欧洲国家也柴油车疯狂增长后已经要面对生态的危机,所以欧洲多个国家已发布了禁售柴油动力汽车的时间表。
柴油零配件的生产线劳动强度更大,人工成本会是汽油零配件的3~4倍,所以柴油发动机需求的降低决定了博世等诸多供应商必然要面对减员;不过这只是第一轮,第二轮是油与电的博弈造成的更大影响,但在博弈出结果后市场仍会趋于稳定。
燃油动力汽车转型电动汽车是全球话题因为产油国是很有限的,作为非产油国的社会发展动力则被实际控制石油的国家而左右;其次石油探明储备公布数据已不足消耗35年,在可以预见的阶段石油可能会成为三战的导火索,想要避开风波则要寻找替代能源,而能取代内燃式热机的动力元只有电动机,能替代燃油作为汽车动力源的能源只有电,不论通过氢能、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等方式,最终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将其转化为电能供给车辆使用。
所以电动汽车必然是未来的唯一形态,那么燃油车的整个供给、生产、制造甚至销售体系都会被打破,所以现阶段从上游供应链到车企都会在变革的过渡期中面对各种问题;同时电动汽车在技术增长的阶段综合实力还不具备完全替代燃油车的能力,然而通过各种渠道释放出的信号已经指明了大方向,最终转型落地的时间节点不能确定,于是消费者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是购买油车用短时间,还是等待购买电车一劳永逸的选择障碍。
在这种心态的催使下消费终端也出现了下滑,而下滑的数据基本让消费者们印证了自己的顾虑,于是出现了链式反应导致车市预冷。
这一轮的“冷”不仅体现在上游供应商和车企,终端销售商、广告商、服务商以及我们的行业分析领域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直白的说就是行业整体薪资标准都在下调,包括自媒体的收益都在缩水。
这就是这一轮变革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而春暖花开只有等到电动汽车具备了全面取代燃油车的能力,并从供应商、车企、销售商形成完整且健康的生态系统,届时全球汽车行业的春天才能真正的到来,可预见的时间应会在2022年左右回暖吧。
(关注天和Auto,获取科学的购车、用车、技术交流和最新资讯,每日更新;上文为原创内容在头条号与问答版同步首发,禁止站外转载。)